0%

家庭教育

不管外境如何变化,内心保持安定;不管结果怎样,兴会淋漓地做事,能做多少做多少。这种做事的状态,来自人生的态度,“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处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更来自修身工夫的磨炼,“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工夫,自中年来狠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

前言

古人修身的两大途径,一是省察,二是涵养,一般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但须相互配合、不得偏废。所谓省察,就是时时反身内省,照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念。

修身的第二条途径,所谓涵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陶养性情。

与现代人多把才艺当成竞争加分的手段或者作为日后谋生的技能不同,古来君子以琴棋书画来涵养性情(此即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德为人生准的,在正面的省察身心之外,辅之以艺术的熏陶涵养),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修身为本以及专业研究与生命之间相互促进,

梁启超的证婚词有云:

你们基于爱情,结为伴侣,这是再好不过的了。爱情神圣,我狠承认;但是须知天下神圣之事,不止一端,爱情以外,还多着哩。一个人来这世界上一趟,住几十年,最少要对于全世界人类和文化,在万仞岸头添上一撮土。这便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最神圣的意义和价值。……就专以爱他而论,爱情的本体是神圣,谁也不能否认,但是如何才能令神圣的本体实现,这确在乎其人了。徐志摩!陆小曼!你们懂得爱情吗?你们真懂得爱情,我要等着你们继续不断的,把它体现出来。

爱情的本体是“爱他”,爱他人,而不是基于利己地满足生理和心理的欲望,这是爱情与情欲的区别。

梁启超家教的儒家文化(包括修身之学)之精神导向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典范教育。所谓典范,即人格典范。儒家的学问,不仅指形成思想体系,而且更是指成就人格典范(如君子、圣贤)。

  2. 经典教育。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如果经典能代代相传,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命脉就不断。

  3. 仁慈教育。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表现于家庭,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作为父亲,梁启超在子女身上典型地体现了一个“慈”字。他关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4. 忧患教育。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强调在忧患中成才,在忧患中兴国。

  5. 功夫教育。儒家学问最讲究功夫,功夫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问功夫,包括为学所需要的方法、手段、技巧、时间等。

书信

困难境遇正是磨炼身心最好机会,未来的苦日子还多着呢,现在正好做点磨炼身心的预备工夫。

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

关于学问,一是谈学问与生活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所学专业不能太过专门,以致把生活弄得很单调,生活太单调,就易生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的根源。相反,学业内容的扩充,与生命内容的扩充成正比例,学业越扩充,生活就变得越丰富多彩,并因而激发生命,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所以他希望思成除了专攻本专业建筑学以外,还要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对思庄则说除了学专门科学之外,还要学一两样娱乐性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这是梁启超“趣味主义”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上的体现。二是谈学问工夫问题。梁启超认为凡做学问要“猛火熬”与“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进行,因为儿女们太过用功,所以他特别强调“慢火炖”的工夫,即“优游涵饫,使自得之”。当然对一般人而言,还须先用“猛火熬”的工夫,不然哪有优游涵饫的资本?

思成再留美一年,转学欧洲一年,然后归来最好。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精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这封信你们留着,也算我自作的小小像赞)。我这两年来对于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学业上之薰染陶镕,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例。所以我想医你的病,或预防你的病,不能不注意及此。这些话许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有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你看了这信,意见如何(徽音意思如何)?无论校课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长的信,令我安心。

其实要做到的无非知行合一,

口号之成立及传播,要具备下列各种要素:(一)语句要简单。令人便于记忆,便于持守,便于宣传。(二)意义要明确。明谓显浅,令人一望而了解;确谓严正,不含糊模棱以生误会。(三)内容要丰富。在简单的语句里头能容得多方面的解释,而且愈追求可以愈深入。(四)刺激力要强大。令人得着这个口号,便能大感动,而且积极的向前奋进。(五)法门要直捷。依着他实行,便立刻有个下手处,而且不管聪明才力之大小,各各都有个下手处。无论政治运动、学术运动、文艺运动等等,凡有力的口号,都要如此。在现代学术运动所用口号,还有下列两个消极的要素:(一)不要含宗教性。因为凡近于迷信的东西,都足以阻碍我们理性之自发,而且在现代早已失其感动力。(二)不要带玄学性。因为很玄妙的道理,其真价值如何姑勿论;纵使好极,也不过供极少数人高尚娱乐之具,很难得多数人普遍享用。根据这七个标准,来评定中外古今学术之“宗旨”——即学术运动之口号,我以为阳明“知行合一”这句话,总算最有永久价值,而且最适用于现代潮流的了。

《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知行合一,本来是一种实践的工作,不应该拿来在理上播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