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词集萃

预览

好诗不厌百回读

日月不息 师表常尊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学界,保持心迹双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学风也受到污染。大江南北的各地高校都为着博士点、学科评估、成果评奖等搞公关、走后门,忙得不亦乐乎。邀请讲学、旅游、送礼,处身于学科评议要津的学术权威们很难抵挡这些猛烈的攻势。

袁行霈老师

自序

书名的灵感来自苏东坡的两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这两句诗的典故出自魏鱼豢《魏略》:“董遇好学,人来从学,每曰:‘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难得暇日。’遇曰:‘当以三馀:冬,岁之馀;夜,日之馀;阴雨,时之馀。’”

既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就无须讲解了。但为何还要讲呢?原来这“讲”不过是跟读者的一种交流、一种汇报,讲的是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说是向读者缴的一份作业罢了,读者不可完全听信的。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样看来,百回读不是死读,而是要不断琢磨,不断领悟,既要得诗人之用心,也要有自己的体会。元遗山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馀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他强调“咀嚼”,强调读出“馀味”来,也是经验之谈。

好诗是多义的,是有启发性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馀地,让读者参与艺术的再创造。在准确理解写作背景和字词典故的基础上,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谭献说过:“诗人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这是深得诗之奥妙的。如果把诗当成数学原理或公式,只能有一种理解,而排斥其他,岂不是把一川活水变成一滩死水了吗!诗歌语言的生机不也就被扼杀了吗!

我还有这样的经验,同一首诗,在不同的年龄读来感悟不同,在不同的境遇中读来,感悟也不同。正如黄庭坚论陶渊明所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

请读者千万不要把我的赏析文章当成标准答案,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去领悟,去补充,去发挥。将我的解析当成一根线头,牵出你们自己的世界来才好。当然,前提必须是真正读懂。

诗经·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告诉人们,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应因年暮而消沉。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最重要的,有了凌云的壮志,虽到老年也不显老。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五十,诗里的这番话也正是对自己的勉励。

代出自蓟北门行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西洲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语言纯净自然,而韵致无穷,隽语佳句,俯拾即是。

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它代表着诗歌创作的新方向,标志着自梁陈以来宫体诗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时代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来临了。

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听蜀僧濬弹琴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忆秦娥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又呈吴郎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塞下曲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卖炭翁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琵琶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梦天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菩萨蛮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菩萨蛮 二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待月台

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禾熟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夜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瑞龙吟·春词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兰陵王·柳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六丑·蔷薇谢后作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玉楼春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鹧鸪天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念奴娇·过洞庭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暗香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寄生草·劝饮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台城路·塞外七夕

今夜天孙,笑人愁如许。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论水平、文学史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本文结合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从字、词、句入手

二、意脉和层次

三、知人论世

四、关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闲坐说诗经

重温晤对,唤回已逝的流光

“这套丛书,就是企图让读者的心灵多一点诗的溪壑、美的润泽,间或窥见历史的窗口,让千百年前的诗人和你娓娓对话,将已逝的流光重新唤回到眼前”;“当着朝阳初升,或灯火乍明,以至车厢舟舱之中,忙里偷闲,随手开卷,偶有会心,掩卷冥想,诗情画意,忽来心头,这便是对我们最大的慰勉”。今天看来,主编的设想,自然是达到了。

重温此著,便好像与星屋老人晤对,又不免忆及自己曾经投注以深情的学《诗》经历。我在一本小书的后记中提到,当年徜徉于先秦之际,经常讨教的有吴小如先生,先生说:“从先秦入手好,这样就可以顺流而下了。”后来果然顺流而下,而果然至今得益于那几年里的学习。也因此明白后世为什么总有始终不去的“复古”情怀,当然谁也不可能真正去“复古”,然而“复古”却是一个永远常青的名义。古人依据文献所能看到的“三代”之“古”,的确是积聚了情感与智慧的博大、丰美和厚重。“诗三百”,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峰(自然是因为此前的演变历程我们已无法看到),风云之气既盛,儿女之情亦长。后人虽然再也回不到《诗》的生存状态,但“兴、观、群、怨”之义,“温柔敦厚”之旨,《诗》的情感、《诗》的襟怀,却是如流水,如月华,淌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流贯于中国文化的血脉。而在四处弥漫着“快餐文化”的今天,以一点“闲”情,“让千百年前的诗人和你娓娓对话,将已逝的流光重新唤回到眼前”,竟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主编的话

诗歌原非中国所独有,绘画亦如是。外国原有诗画同质之说,所谓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但把诗题在画上,使两者相映成趣,却是中国诗坛画苑之特创。一幅陈列在展览馆里的名画,又经过名家的题诗,你赏览之后,还忍心匆匆离开?还有中国诗中的对仗,也是独特的擅长,不能简单地斥为桎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前者隐含哲理,后者概括史事,却对得何等工巧而又自然。其中就有诗人高度的智慧、创作的甘苦,却不是凭点小聪明做得出来。我只是随手举了这两点,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技巧上的成就。当然,对仗、平仄这些技巧,也因汉字本身与外文不同之故,但不管怎么说,总是独具的一种特色。我们固然不能像过去国粹派那样,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宝贝,就可以沾沾自喜,但传下来的而又打不倒、砸不烂、抢不走的东西就应该爱护,应该传播。我们应当有勇气揭露家中的酱缸,但更有责任将先人积累的、挣置的智慧遗产一五一十地经之营之。

诗之源为赋,诗之流为词为曲,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关汉卿的《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其本质实是诗。读了《单刀会》,再读苏轼的《赤壁怀古》词,更激起人的大江东去、回肠荡气的阳刚之感。古人常以诗词歌赋并称,就因四者都有内在的联系。从心理学角度说,凡是表现内在的美好善良、富于想象力而能诱导人们快感的,便具有诗的质素,如说诗意、诗化,即具有审美上的效果。质言之,诗的世界便是和庸俗的、低级的世界相对立的。

这套丛书,就是企图让读者的心灵多一点诗的谿壑、美的润泽,间或窥见历史的窗口,让千百年前的诗人和你娓娓对话,将已逝的流光重新唤回到眼前;如同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一节说的:“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学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虽然《诗词坊》不是古书,只是撮述古书中的人物和作品。

每本书的篇幅不多,当着朝阳初升,或灯火乍明,以至车厢舟舱之中,忙里偷闲,随手开卷,偶有会心,掩卷冥想,诗情画意,忽来心头,这便是对我们最大的慰勉。如果发现书中的错误,及时惠示指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正符合《诗经·鹤鸣》诗人之原旨。

风雅颂

按照近代的分类,艺术通常分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后来又加上电影。《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即包括音乐、舞蹈和文学。

最早的情诗

《诗经》一共有三百另五篇,《关雎》居全诗之首。前人说,五伦之中,感情最深密的无过于夫妇,崔述的《读风偶识》还把这位君子之欲得贤女,比作商汤访伊尹于莘野,刘备访孔明于茅庐,说得有点滑稽,却也说明性爱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新婚是男女生活中幸福的起点,古人所以看做终身大事;夫妇的结合,又是种族繁衍的基础。《关雎》所以为全书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它又是情歌的滥觞,后来的一些士大夫却对情歌歧视轻蔑,摒斥于正统文学之外,《诗经》却成为庄严的经典作品,连应试的考相公也必须熟读,并由此将两者分为雅俗正邪。

望远登高两地相思

《诗经》中的人面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车前子的故事

汉水上的游女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战乱之中夫妻重逢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树木犹为人爱惜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一件婚姻官司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猎人和情人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弃妇与怨女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七子之歌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谷风飒飒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静女之谜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上梁不正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中冓之羞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女子有才又有德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曹。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女性美之歌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谷风》的姊妹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闺思成病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褒姒的神奇来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伤心岂独息夫人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破落户与流浪汉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吁)嗟乎不乘权舆!

仲子要跳墙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打猎与钓鱼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执袂与褰裳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双洎河边赠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司晨君之恨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黄河流域的情歌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登堂入室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齐鲁的宫闱丑行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劳心的价值

硕鼠猖獗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及时行乐与居安思危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太)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三星在户之夜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生离死别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早期的秦国君臣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人面不知何处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三良之死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申包胥哭秦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国小情歌多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有女采桑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多夫的夏姬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服饰的历史特色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官多于民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周朝的创业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女心为何伤悲

周公恐惧流言日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棠棣花开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杨柳依依与萧萧马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哀鸿与黄鸟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赫赫的尹太师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天人大变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从《蓼莪》谈到孝道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瓜瓞绵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周朝始祖的出生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承前启后的公刘

旧时王谢堂前燕

殷商的玄鸟,东晋的燕子,都随着它们的主人而消亡了。但多情的诗人,却还要让它们的双翅飞翔于笔下,引起后人烟雾似的历史的朦胧之感。

舒芜说诗

素心人可共晨夕之乐

迎向阔大和永恒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么?不必登高山,临大海,驭骏马,乘长风,就是你每天必经的路上的车尘马足之间,或者就在你每晚必归的家中的米盐釜甑之侧,忽然由于某种偶然的微妙的机缘触发,你从眼前的环境一下子想开了去。于是,你想到长河、大野、碧海、青天,你想到春夏秋冬、千年万代,你想到地球,想到太阳系,想到银河系,想到河外星系,想到总星系,想到无边无际因而当然也是无始无终的大宇宙。于是你感到人类的心灵才智的伟大。在大宇宙之中,不管人的一身相形之下多么渺小,人的一生相形之下多么短促,但正是这渺小短促的人,认识着思考着探索着那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大宇宙,而不是对此大宇宙永远无知无觉,不是永远自囿于渺小短促的百年七尺之身。于是你的心灵超越于一切日常琐屑的利害计较烦恼苦闷之上,迎向伟大,迎向无穷,感到永恒,感到不朽。这并不是神秘,不是宗教,这是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力量。人的胸襟性格,正是由知识和思维来开拓来铸造的。人类知识宝库的积累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类不断超越动物式的生存局限,而日进于永恒不朽的过程。

行旅诗人孟浩然

王维散论

日光下的诗人

李白诗中的白日光辉

瀑布·银河·画幅

高适与岑参

谈《秋兴八首》

猛禽鸷鸟

论韩愈诗

细读元稹《行宫》

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

读郑嵎《津阳门诗》

谈《唐诗三百首》

帝里皇都和山川郊野

由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

隔篱娇语

名句的后来居上

扁舟·轮舶·宇宙飞船

李清照的“扮演”

何用嫁英雄

百年辛苦始,何用嫁英雄?

花下一低头

彻底悲观的《人间词》

读诗小记

勘诗小记

勘诗续记

唐人绝句启蒙

亲切的启蒙

词学十讲

待漏传衣意未迟

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选调和选韵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论对偶

论结构

论四声阴阳

论比兴

论欣赏和创作

唐宋词欣赏

序 言

夏承焘先生说词

听夏承焘先生说词,是一大享受。四十年前,在课堂上听他说稼轩词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如在眼前。夏先生说词不用讲义,娓娓而谈,庄谐杂陈,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真使人有如坐春风之感。夏先生这种授课态度,与另一位授课的任心叔(铭善)先生的严肃正经大不相同。任先生是夏先生在之江大学时的老学生,被夏先生视为畏友,他曾劝夏先生在课堂上要严肃一点,夏先生却说本性如此,无法改变。

夏先生的说词,潇洒从容,举重若轻,能入而能出,能放复能收,如东坡之作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有水流云起、触处生春之妙。我觉得这正是切于词境的最佳阐说方法,似乎词中三昧,不如此则不能道破。夏先生本性为词人,他以词人之道说词,宜其有从容自得之乐,且能以之感动听众,与人同乐。心叔先生平生专攻经学和小学,且生性刚直,不苟言笑,其讲课之庄重严肃,亦正与其本性及所治之学相当。

夏先生说词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深入地剖析词境和体会词心,他绝不“拆碎七宝楼台”,咬文嚼字,见小失大,而能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引人入胜,把一个完美的词境展示在你的面前。比如他说稼轩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指出这首词是词人隐居上饶带湖时,夜行黄沙道上的感受。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而各有深浅主次之分和心情急缓之变。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写夜空明月乍出,鹊儿见光惊飞。“别枝”者,离枝也,与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同意,而非唐人“蝉曳残声过别枝”作“另一枝”解之“别枝”。先生所说切合情景,故能片语解纷。次句“清风半夜鸣蝉”,虽在夜半,蝉鸣不止,可见天气十分闷热,则为下句写雨作伏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为上片主笔。夜半无人,“说丰年”者,既不会是农人,也不是词人自言自语,而是随着稻花香四溢的那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之法,比正面抒写对丰收的喜悦更为生动而深刻。下片写雨和遇雨心情,极有层次。“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空中起云,密布的云层中透漏出几颗星星,预示未雨而已有雨意。“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天阵雨初来景象,数点飘洒,滂沱随至,它不同于春雨之随风潜入,悄然无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写行人遇雨的心情,先是焦急,骤雨急至,急于找一个避雨的地方,记得在那土地庙树林边有一爿乡野茅店,可以去避避雨,歇歇脚。于是急急忙忙过了溪桥,那盼望中的茅店果然出现了,其心情的欣喜也可想而知。“路转”也正是心情由焦急而向欣喜之转折,由此一转而戛然收束,则使词情跌宕而生波澜。

这类小词,看似平淡无奇,先生却善于把词中的意象贯串起来,提挈意脉,于无字处看出内在的关联和情感的逻辑,从而把一个完整的意境再现出来。

这种善体词心、善解词境的说词功力,来自先生深厚的词学修养和文史底蕴。他撰有《唐宋词人年谱》,熟悉唐宋词名家的身世遭际和创作历程,知人论世,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又能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进行印证和想象,还能毫不费力地征引前人的作品参互比较,因而使人感到切理餍心,既熨帖深刻,又亲切有味。如先生说稼轩《清平乐》“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即与通常以“醉里”谓词人带醉者有异,而谓词人听到有人带着醉意用柔和娴婉的吴音在交谈,初以为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定神一看,却发现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用倒装章法,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出乎意外,才令人于惊奇之余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类似相声“抖包袱”的艺术效果,不但使得词的节奏跌宕有致,而且通过幽默的口吻,也不难体会到词人对这对农村老年夫妇恩爱和睦生活的深情赞美。夏先生的说解入情入理,十分中肯,倘能起稼轩而问之,亦当笑颔。记得周汝昌先生也对此深表赞赏。

夏先生说词,既能洞悉词心,细致入微,又能放眼词史,宏通阔大。其说敦煌曲子词、花间词、温韦词、南唐君臣词、苏轼豪放词、易安词、清真词、稼轩词、放翁词等,均能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作品点示出诸如词乐的变迁、词风的同异、词调与声情、寄托与无寄托之类词学要义。读者于赏词之际,得此良师导引,不唯能体会词心之曲折,词境之深美,且能获得不少具体生动的词史和词论知识,并领悟到学词的门径。

夏先生被誉为“当代词宗”,他治词史、词论于一炉,而本身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多年的治词心得与丰富的作词经验,使他对古人的词作在章法、句法、字法、过片、结束、用典等方面有十分深切的体会,在说词中,即随宜点出,金针度人,嘉惠后学不浅(先生拟就此撰为专著,名曰《词例》,已属稿若干,惜未竟其业)。

先生说词,颇赞赏常州词派“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他常从一点生发开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引申出一些深刻的艺术和人生的哲理来。四十年前,我从游于先生,杖履追随,得亲謦欬,每闻谈词,辄有醍醐灌顶之感。记得有一次,先生说张玉田《清平乐》中的两句词:“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他从《淮南子》“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谈到唐人诗演化为“一叶落知天下秋”,又谈到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娓娓不尽,胜义纷纭,由此而点出文人敏感的心灵,见微知著,以及艺术表现上“一”与“多”的辩证关系等,短短两句词,足足说了两个多小时。其时先生坐在一把藤摇椅上,边摇边说,悠闲自在,此情此景,历久难忘。曾有句志感云:“弥天花雨纷纷落,满座春风冉冉生。”

先生说词,必先吟诵,其声情随词情而变化,长吟短咏,抑扬顿挫,使人为之动容。曾听他吟诵陆游的《夜游宫》,上片激昂慷慨,回肠荡气;过片声情凄咽;至结尾数句,又复起伏变化,声调凡三转:“自许封侯在万里”句,高亢振起;“有谁知”,陡然一顿,作短暂休止;接着以摇曳激楚之声吟出“鬓虽残,心未死”二句,叹惋悲凉,抑郁不平,放翁之心声宛然可闻。先生的女弟子琦君(潘希真,台湾著名散文家),对先生的吟诵十分倾倒,说经先生一吟诵,诗词的意蕴已领会大半。我于此深有同感。可惜当时无录音设备,不能把先生的吟诵录下来。有一位懂音乐的同学,曾把先生吟诵几首诗词的声调记为简谱,但后来也散失了。这是一大憾事。

这本《唐宋词欣赏》,是四十多年前先生为广大读者欣赏唐宋词的需要而说解的,大半由先生的助手怀霜记录整理,经先生改定,发表于杭州、上海和香港的报刊上。这些记录下来的说词文字,与无拘束的谈说相比较,其鲜活的意味似乎有所减杀;又因当时环境所限,有些话不能说得很畅,且难免说几句套话,但其见解的精警和说词的鲜明特点仍然存在。它虽然不同于先生的词学专著,却能为大众说法,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使唐宋词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也是先生的一大功德。

辛巳木樨开候,于西子湖滨

前言

这本册子所收三十九篇小文,都是有关唐宋词欣赏方面的作品。解放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的十余年中,我一直住在杭州的西湖之滨。当时教课之暇,为适应广大读者欣赏唐宋词的需要,断断续续地写了些评介性的短文,分别以“湖畔词谈”、“西溪词话”、“唐宋词欣赏”等专栏刊目,在《浙江日报》、上海《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连载。所评所议,管窥蠡测,未必能中其肯綮。最近将这些小文收集一起,重加修订,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仍名之曰“唐宋词欣赏”。目的是,希望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正。

这三十九篇小文,大半是怀霜同志当年记录整理的。此次修订工作,得到吴天五、吴无闻同志的帮助,并此致谢。

夏承焘八十岁记于北京天风阁

一九七九年深秋

词的形式

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它的原名叫“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曲子”是指音乐而言,从前也有叫词为“曲”、叫词为“子”的。现在词调里有“更漏子”、“南乡子”,这就是“夜曲”、“南方曲”。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的,所以它是“乐府”诗的一种,扩大地说,是诗歌的一种。但是词与诗不同,词是配合音乐的,诗却不一定都配合音乐。说词是“乐府”的一种是正确的。从汉代就开始有“乐府”,当时的“乐府”本来是政府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是为了采集民歌、配合音乐而设立的。后来“乐府”这个名称从音乐机构变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在汉时有“汉乐府”,魏晋南北朝也各有“乐府”。词,就是唐宋时代的“乐府”。如苏轼词集叫《东坡乐府》,贺铸词集叫《东山寓声乐府》等。

长短句

词用长短句,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音乐;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容易表达复杂的感情—既可以是慷慨激昂的,也可以是委婉细腻的。

盛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中唐时代的文人词

花间词体

不同风格的温(庭筠)、韦(庄)词

不同的生活遭遇形成了他们两人不同的文学风格,简单地说: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

温庭筠的《菩萨蛮》

论韦庄词

南唐词

冯延巳和欧阳修

范仲淹的边塞词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周邦彦的《满庭芳》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

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的《鹊桥仙》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肝肠似火 色貌如花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克庄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谈有寄托的咏物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填词怎样选调

词调与声情

词的转韵

词的分片

宋词用典举例

说小令的结句

唐五代词境浅说

俞陛云释词“义”和“趣”

唐词选释 六十首

世之习词者,群奉瓣香于两宋,而唐贤实为之基始,采六朝乐府之音,以制新律。李白以后,若温、王、刘、韦,作者十数人,皆一代诗豪,以余事为长短句,其肫然忠爱,蕴而莫宣,则涉笔于翠帘红袖闲,以达其怨悱之旨。但沅芷、澧兰,固楚累所托想;亦有返虚入浑,以无寄托为高者,刻舟求剑,或转失之。故蜀之《花间》,宋之《草堂》《花庵》,昔操选政者,但有去取,不加评议。余为便于初学计,取唐贤之词,循其文而申其意,蠡测之见,于昔贤宏旨微言,恐未能曲当也。庚辰花朝,七十三叟俞陛云识于故都乐静居。

五代词选释 一百八十三首

诗境浅说

好诗后配以韵味无穷的美文,令读《诗境浅说》的人不仅能得到写诗的门径,而且也能获得美感的享受,这就是本书成功之处。

丙子夏日,孙儿女自学堂暑假归,欲学为诗。余就习诵之唐诗三百首,先取五言律,为日讲一诗。凡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剖析言之,俾略知径途,经月积成一卷。老友章君式之见之,喜其便于初学,为署端曰“诗境浅说”。忆弱冠学诗,先祖曲园公训之曰: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余铭座勿谖。若云尚论古人,则余未敢也。德清俞陛云识。

诗境浅说甲编

诗境浅说丙编

诗境浅说丁编

诗境浅说续编一

诗境浅说续编二

诗论

弥足珍贵的美学探索

章实斋在《文史通义》中曰:“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我读《诗论》,有些地方仍感到很难,我这里谈的不敢说“知其所以为言”,也不敢说“搔到了痒处”,仅供读者参考而已。

抗战版序

增订版序

第一章 诗的起源

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许多人在纷纷争论“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诸问题,争来争去,终不得要领。如果他们先把“诗是怎样起来的”这个基本问题弄清楚,也许可以免去许多纠纷。

第二章 诗与谐隐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二者缺一不可,像司空图所见到的。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欣合无间。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intuition)。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

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二者之中不但有差异而且有天然难跨越的鸿沟。由主观的情趣如何能跳这鸿沟而达到客观的意象,是诗和其他艺术所必征服的困难。如略加思索,这困难终于被征服,真是一大奇迹!

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第五章 诗与散文

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第十三章 陶渊明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你的诗不算成功——恕我直率——如同一般新诗人的失败一样,你没有创出形式,我们读者无法在文字意义以外寻出一点更值得玩味的东西。你自以为是在做诗,实在还是在写散文,而且写不很好的散文,你把它分行写,假如像散文一样一直写到底,你会觉得有很大的损失么?我欢喜读英文诗,我鉴别英文诗的好坏有一个很奇怪的标准。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原来也就很空洞零乱。我应用这个标准,失败时候还不很多。读你的诗,我也不知不觉在应用这个标准,老实说,读来读去,我就找不出一种音节来,因此,我就很怀疑你的诗后面根本没有什么值得说的话。从文字意义上分析了一番,果不其然!你对明月思念你的旧友,对秋风叶落感怀你的身世,你装上一些貌似漂亮而实俗恶不堪的词句,再“啊”地“呀”地几声,加上几个大惊叹号,点了一行半行的连点,笔停了,你欣喜你做成了一首新诗。朋友,恕我坦白地告诉你,这是精力的浪费!

提到“学”字,我可以顺便回答你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做诗是否要多读书?“学”的范围甚广,我们可以从人情世故物理中学,可以从自己写作的辛苦中学,也可以从书本中学,读书只是学的一个节目,一个不可少的而却也不是最重要的节目。许多新诗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经验,不肯耐辛苦去自己摸索路径,而只在看报章杂志上一些新诗,揣摩它们,模仿它们。我有一位相当有名的做新诗的朋友,一生都在模仿当代新诗人,早年学徐志摩,后来学臧克家,学林庚,学卞之琳,现在又学宣传诗人喊口号。学来学去,始终没有学到一个自己的本色行当。我很同情他的努力,却也很惋惜他的精力浪费。“学”的问题确是新诗的一个难问题,我们目前值得学的新诗范作实在是太少。大家像瞎子牵瞎子,牵不到一个出路。凡事没有不学而能的,艺术尤其如此。“学”什么呢?每个青第一条,是西方诗的路。据我看,这条路可能性最大。它可以教会我们一种新鲜的感触人情物态的方法,可以指示我们变化多端的技巧,可以教会我们尽量发挥语言的潜能。不过诗不能翻译,要了解西方诗,至少须精通一种西方语言。据我所知道的,精通一国语言而到真正能欣赏它的诗的程度,很需要若干年月的耐苦。许多青年诗人或是没有这种机会,或是没有这种坚强的意志。第二条,是中国旧诗的路。有些人根本反对读旧诗,或是以为旧诗不值得读,或是以为旧诗变成一种桎梏,阻碍自由创造。我的看法却不如此。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还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固然比较窄狭,它的精炼深永却往往非西方诗所可及。至于旧诗能成桎梏的话,这要看学者是否善学,善学则到处可以讨经验,不善学则任何模范都可以成桎梏。每国诗过些年代都常经过革命运动,每种新兴作风对于旧有作风都必定是反抗,可是每国诗也都有一个一线相承、绵延不断的传统,而这传统对于反抗它的人们的影响反而特别大。我想中国诗也不是例外。很可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藏还值得新诗人去发掘。第三条,是流行民间文学的路。文学本起自民间,由民间传到文人而发挥光大,而形式化、僵硬化,到了僵硬化的时代,文人的文学如果想复苏,也必定从新兴的民间文学吸取生气。西方文学演变的痕迹如此,中国文学演变的痕迹也是如此。目前研究民间文学的提倡很值得注意和同情。不过学民间文学与学西诗旧诗同样地需要聪慧的眼光与灵活的手腕,呆板的模仿是误事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民间文学有它的特长,也有它的限制。像一般人所模仿的鼓书戏词已不能算是真正的民间文学,它是到了形式化和僵硬化的阶段了,在内容和形式上实多无甚可取,还有一部分人爱好它,并不是当做文学去爱好它,而是当做音乐去爱好它,拿它来做宣传工具,固无不可;如果说拿它来改善新诗,我很怀疑它会有大成就。大家在谈“民族形式”,在主张“旧瓶装新酒”,思想都似有几分糊涂。中国诗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形式”,“民族形式”的产生必在伟大的“民族诗”之后,我们现在用不着谈“民族形式”,且努力去创造“民族诗”。未有诗而先有形式,就如未有血肉要先有容貌,那是不可想象的。至于“旧瓶新酒”的比喻实在有些不伦不类。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不是酒与瓶的关系。酒与瓶可分立;而诗的内容与形式并不能分立。酒与瓶的关系是机械的,是瓶都可以装酒;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化学的,非此形式不能表现此内容。如果我们有新内容,就必须创造新形式。这形式也许有时可从旧形式脱化,但绝对不能是呆板的模仿。应用“旧瓶”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是偷懒取巧。

唐诗杂论

闻一多先生与唐诗研究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陈子昂

孟浩然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东坡说他没有才,东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当然也得承认那点“累”。至于“似之而非”,而又能“免乎累”,那除陶渊明,还有谁呢?

英译李太白诗

杜甫

明吕坤曰:“史在天地,如形之景。人皆思其高曾也,皆愿睹其景。至于文儒之士,其思书契以降之古人,尽若是已矣。”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要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假如我们是肖子肖孙,我们该怎样的悲恸,怎样的心焦!

贾岛

诗的唐朝

唐诗要略